首尔大学医院:利用韩国首例三维脉冲场消融术革新房颤治疗
· -通过三维影像技术实时确认导管位置,实现精准消融
· -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并将放射线暴露降至最低,最大化治疗效果
首尔大学医院于16日表示,近日在国内首次成功实施了利用三维脉冲场消融术(3D Pulsed Field Ablation, 3D PFA)治疗心房颤动的手术。本次手术为心房颤动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治疗范式,有望在今后为更多患者提供全且有效的治疗。
心房颤动是全球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,指心房快速且不规律跳动,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,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,易引发中风、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。心房颤动与高龄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相关,在韩国的发病率也呈持续上升趋势。
虽然传统的射频消融术(RFCA)已成为心房颤动治疗的标准方法,但由于其使用热能来破坏组织,周围正常组织可能受到损伤并产生副作用,因此对于更安全的新疗法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,脉冲场消融术(PFA)也因此备受关注。
脉冲场消融术采用电场替代射频,通过非热能方式选择性作用于病变组织。相比传统的射频消融术(利用射频热能烧灼病灶,容易对血管、神经和食管等周围组织造成损害),脉冲场消融术能将对周围组织的影响降至最低,术后炎症反应更轻且手术时间更短。由于这些特性,患者术后可更快康复,医护人员的操作负担也得以减轻。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已经广泛应用,韩国境内也有多家医疗机构正在积极引进此技术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“三维脉冲场消融术”在原有PFA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差异化优势。通过三维影像技术可实时监测导管位置,只对病变组织进行精准消融,较以往仅依赖电场消融的方式更加精细、准确度更高。
首尔大学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小组于本月14日,在国内首次对两名心房颤动患者(分别为50多岁男性、60多岁女性)成功实施了“三维脉冲场消融术”。此次手术在提高精准度、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增强安全性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。借助可实时确认导管位置的三维影像技术,无需使用放射线亦能精准追踪导管,从而将放射线暴露降至最低。并且由于该技术仅选择性作用于病变组织,大幅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,显著提升了治疗精度。
此外,与传统射频消融术相比,手术时间得以缩短,减轻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负担。术后未出现出血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,患者均康复良好。三维影像技术不仅能将患者的放射线暴露量降至更低,也在减少副作用和提高安全性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。
对此,心内科的崔義根教授表示:“三维脉冲场消融术在心房颤动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,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,能带来实质性的益处。”他同时强调:“手术后仍需根据患者个体状况进行持续监测与管理。我们将以此技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基础,继续引领并提升心房颤动治疗的整体质量。”